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意見》提到,允許科研人員和教師依法依規適度兼職兼薪。此消息一經報道,立刻引發各方熱議。
“囿于現有的機制體制,我國的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一直都難以進行兼職工作,因此也難通過自身知識來提升個人的收入水平。”
“部分高校對研究成果各自為政,限制本校教師到其他單位兼職。然而這樣容易致使高校的學科發展被限制,尤其是需多部門多校合作的高端專業。同時其他高校也有高科技人才共享的需求。”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
“我們的收入一般包括兩部分:基本工資和課時費,加起來一個月五六千元左右。自己博士畢業后入職高校近5年,收入基本沒有變化過。每個月的收入除了交房貸和孩子的學費,所剩無幾,所以有一些同事會到校外去兼職,貼補收入。”
——本市東北片某高校的講師張霞(化名)表示,10萬元確實是高校年輕教師年收入的“天花板”。
“青年教師從畢業留校到45歲期間,除了少數特別優秀的可以提到副教授,一般都是講師,月收入平均在6000-8000元,但是他們的生活成本并不低,除了房貸、養育孩子等成本,還有工作成本,比如買書,更新辦公耗材等。青年教師是高校教一線的主力,肩負著育人樹德的重任,不應在生活中承受太多后顧之憂,但有的青年教師因為收入太少,甚至都不敢要孩子。”
——復旦文科資深教授、復旦新聞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童兵
“今年3月,在線輔導老師王羽當月課程清單在網絡上流傳甚廣。清單顯示,共2617名學生購買了他一節單價9元的高中物理在線直播課,扣除20%的在線平臺分成后,這名老師1小時的實際收入高達18842元。”
——“在線輔導教師時薪逾一萬八”的新聞曾引發了社會輿論的熱烈討論。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越來越多的新事物出現了。例如前不久興起的網絡授課,很多老師通過網絡講課賺取的報酬遠遠高于一般的工資水平,讓越來越多的老師對網絡授課躍躍欲試。因為網絡授課的時間相對較短,但是回報卻要高得多,這就讓人不得不擔心,如果老師將這種網絡授課當成本職,是否會導致正式工作的本末倒置。尤其是當低投入高回報的兼職工作出現的時候,老師的工作側重點該如何把握將會顯得格外重要,要不然,這種允許教師適度兼職的結果,可能會導致學校的教育質量的下滑,也有可能造成一些教師收入水平的兩極分化嚴重,讓一些教師只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了本職工作。”
——時評人劉頌寒
“談及兼職,應對公益性兼職和經營性兼職有所區分,目前政策是鼓勵前者,而更多人關心的可能是后者。比如,某北京高校教授受郊區某鄉政府邀請去做法律普及講座,適度收取了演講費,這算是公益性兼職;他接受了當地某企業的邀請,為其商業行為提供智力支持,并獲得了高額報酬,這就算是經營性兼職。但是,后者往往以不公開的方式存在,這正是兼職界限的含糊性所在。”
——中國青年報評論
“對于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來說,有兩項制度最重要。其一,實行年薪制,以此保障教師和科研人員的待遇,避免教育和科研的功利化,也減少利益因素對教師和科研人員的干擾。目前的基本工資加獎勵加津貼的薪酬制度,要通過考核才能兌現薪酬,這導致教師和科研人員急功近利,教師和科研人員也會面臨很大的生存壓力。如果逼迫教師以兼職的方式獲得一定收入,顯然難以體現知識價值。因此,應該在保障年薪的基礎上,鼓勵增加知識價值的兼職。其二,實行教育和學術同行評價,建立學術共同體,突破利益共同體。如果教育和學術是利益共同體,那任何出發點很好的政策,都可能被異化。如何做到‘適度’,是兼職兼薪在具體落實、推進過程中的關鍵。”
——教育專家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