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和恐懼的根源,還在于沒有方向,而不是沒有方法。職業規劃包含四個原則分別是喜好原則、擅長原則、價值原則、發展原則。但是往往人們更多的只記住了喜好原則。所以很多人在尋找方向時經常邁入一個誤區:尋找自己對什么感興趣,試圖讓興趣指引方向。可是,很多人往往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就更加迷茫了。
應試教育讓95%的年輕人在20多歲的時候不知道自己對什么感興趣。
在我們的青少年時期我們從來都是按照已有的規劃做事,小學畢業進初中,初中畢業考高中,高中畢業考大學,所以其實我們一直走的路都是一個規劃好的路,我們沒有時間去探索,連犯錯似乎都是不可原諒的最后一直到走出大學校門,我們的世界還是我們班、我們專業、我們學院、我們學校罷了。所以現在畢業的大學生大多數都是沒有特別喜歡的,也沒有特別不喜歡的,所以更沒有興趣可言,那么用興趣去找方向怎么找?
很多人都認為,只要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方向就出現了。比如你喜歡打籃球,所以就去做和打籃球相關的事情。但是當你真把籃球當作職業的時候,就會發現你可能連業余的職業籃球員也趕不上。那你是否可以去經營籃球俱樂部呢?第一,你可能連入行的門在哪兒都不知道。第二,就算讓你去了,工作一段時間后你就會發現,這不是我喜歡的,我喜歡的是打球和看球的那種感覺,而不是每天面對經濟壓力。所以說,你的興趣不一定是你的方向。
生活興趣和事業興趣是不一樣的。生活興趣和事業興趣有巨大的層次差異,僅有一些是可以互通的,大部分都不可以。比如說你喜歡吃冰淇淋,但你未必喜歡做冰淇淋。其實每個人都有生活興趣,比如有人喜歡旅游,有人喜歡潛水……生活興趣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樂趣,帶來感覺。那什么是事業興趣呢?馬云的事業興趣是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于是他創立了阿里;俞敏洪的興趣則是建立一個讓年輕人學英語的更好的學校,于是出現了新東方。
要想找到方向,找到更高遠的未來,就必須把腦海中固有的私心雜念全部扔掉。清空內心,才能裝入新的事物——志趣。志趣,也就是大眾需要什么。如果內心放的是社會需求,你的境界就不一樣了,看到事業和未來,才可能做更大的事情。
如何清空內心?
首先要打開思路。第一,多看書,它會對你的思想觀念產生沖擊。第二,找高人指點,讓他幫你指路,梳理你的思路。你接觸的人或者看的書越多,它們對你固有觀念的沖擊力度就越大。當清空了自己的內心,天天想著別人需要什么東西的時候,慢慢地你就會發現你的思維結構發生了變化,你會感同身受。當別人的感受出現在你身上,就會想著如何幫助別人去解決問題,你就會發現別人的需求。
所以此時你需要做一個好的職業規劃,找不到特別喜歡的時候就看看自己擅長什么,沒有擅長的時候,看看這個社會需要什么,什么是更重要的,最后看看市場,總會找到你的位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