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某社交媒體上看到一個人的吐槽:“我那個年薪30萬的同學,剛過35歲,就失業在家,可悲!”這讓我想到曾經看過的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一位離開大學校園十幾年、年薪數十萬的高校畢業生,因為年齡過了35歲,深感職場危機,對未來非常迷茫。
確實,在職場上,35歲是個分水嶺,35歲之前,憑著實力和精力闖蕩天下;35歲之后,更多的是拼人脈和資源。如果過了35歲,還沒有取得一定的成就,仍在普通職級的崗位上工作,被單位淘汰的風險就很大。一些年齡較大的程序員,薪水很高,但依舊擔心被辭退,就是與此有關。
可能有人會覺得年薪30萬,起碼是公司的中高層,不容易被辭退。且不說這種說法很值得推敲,就算真的是公司中高層,在漸漸失去價值時,也會成為“棄兒”。只是相對而言,有過公司中高層管理經驗的高學歷人員,重新找工作會容易些。
事實上,在發達地區,有十幾年工作經驗的一線崗位,年薪也會達到30萬左右,這不代表他們的崗位有多重要,更不代表他們不可替代。如果他們所在的單位能以較低薪資招錄到較為年輕的同等水平員工,他們就會被淘汰。
站在員工的角度看,35歲以上,為單位奉獻了十年左右的青春,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單位不顧情面把老員工辭退,有違良心;但站在用人單位的角度看,部分年齡超過35歲的員工,體力和精力已遠不如20多歲的小伙子、小姑娘,可是單位給他們開出的薪資卻遠遠高于剛畢業的大學生,當成本和收益倒掛,單位就不得不“忍痛割愛”了。
再者,35歲,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倘若父母身體不太好或孩子學習不太好,就要擠出一些時間照顧老人、教育孩子,他們很難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在單位很可能被逐漸邊緣化。
過了35歲才知道,所謂的好工作,不過是這4個字,多少人錯過了
那么,如果在35歲以上的年紀被公司辭退,會帶來什么后果?能迅速找到下家的倒沒什么,不能迅速找到下家的,就只能消耗儲蓄,以應對所有的家庭開銷。沒有收入來源,而自己的儲蓄又在一點點地減少,這會帶來多么大的恐慌?
所以,當過了35歲,我們才知道,所謂的好工作,不過是這4個字:“穩定顧家”,然而又有多少人錯過了。
穩定能顧家的工作或許不能給我們帶來巨大的財富,但會讓我們感到踏實。年輕時,很多人不喜歡穩定,愿意為可能的美好未來打拼;當到了一定的年紀,事業遇到了瓶頸,職業危機爆發,又有多少人后悔當年的選擇呢?
人生不能重來,既然我們選擇了這條路,就要努力走下去。事實上,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避免在35歲之后被淘汰。
第一,保持很高的熱情,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職位階次
大多數人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對工作環境的日益熟悉,工作熱情會有所下降,甚至會有一些懈怠感。這是非常危險的,公司領導可能會以此為借口降低老員工的待遇,逼著老員工自行離開。倘若個體保持很高的工作熱情,盡心盡力,管理層看在眼里,下手的可能性就很低。
當然,最關鍵的是還是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職位階次,讓自己更具價值。一個工作年限很長的老員工,如果始終在低階崗位上,會給人們一種“能力不強”的錯覺。而且低階崗位可替代性太強,在這個崗位上工作的員工隨時可以被換掉。
第二,適當降低“跳槽預期”
“工作年限越長,待遇應該越高”,這是大多數人的共識。不過,當“后浪”越來越厲害,“前浪”的價值就自然而然地降低了。因此,老員工在面臨離開老東家的困境時,不要總想著跳槽到一個待遇比之前好的單位,而是應該適當降低“跳槽預期”。只要工作單位和工作崗位過得去,待遇不是那么太差,先找一個落腳點,一邊工作一邊伺機而動。
我們身邊有一些離開原單位的“資深員工”,在家待業一年半載,就是不愿意放低姿態。在沒有足夠的儲蓄作為后盾的前提下,不放低姿態在家待業,無疑會讓自己乃至整個家庭的生活陷入非常困頓的境地。
過了35歲,年薪30萬,在三四線城市,差不多算是最好的工薪待遇;但放在一線城市,也就馬馬虎虎。所謂的待遇好與不好,只有在城市里生活幾年,切實感受到城市生活成本后,才能體會到。倘若能在三四線城市找到年薪15萬的工作,放棄一線城市年薪30萬的工作,也不失為一個較好的選擇。
如今就業形勢嚴峻,生活壓力的增大讓很多人決定逃離大城市。與此同時,公務員考試越來越火爆,這側面反應了越來越多求職的高校畢業生,開始認同“穩定顧家”這四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