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村,誰能考上大學,誰就是全村的希望。直到那個不學無術的家伙也讀大學了,我們都知道,大學生開始貶值了。
以前的包分配,如今的畢業就失業。有市場環境因素,也有招聘單位問題,但是最大的問題還是個人因素,整體上來說,大學生變得“廉價”了。就算是考上清華北大,也沒有過去那么榮耀了。這是為何?
數量增多,能力沒有提高
最近兩年,高考生每年都突破一千萬。同時畢業的大學生也有幾百萬。數量在逐漸增多,也給就業造成了很大壓力。
大學生增多,企業對學生的要求也會提高,畢竟選擇性更大了。但是,大學生增多,能力并沒有因此提高,還是停留在過去的水平,甚至能力還不如高中時期。
不少名企對員工的招聘更是嚴格,最低本科學歷,甚至只招985和211大學,還有個別單位要求最低學歷研究生。要求高,達到要求的人不多。
雖然大學生很多,普通大學占大多數,沒有任何競爭優勢,只能找名校畢業生不看的職業。但是專科生或者更低學歷的畢業生,又該找什么樣的工作,現實是殘忍和無情的。
供大于求,造成了貶值
企業數量增長速度緩慢,但是大學生數量增長迅速。導致市場的供大于求,相當于通貨膨脹,所以才會導致貶值。這是市場決定的,和大學生本身沒有關系。出現這樣的情況,只有大學生自身很努力,才能突破限制。
當我們周圍都是大學生的時候,就不會感到大學生的可貴。在過去,如果誰家出來一個大學生,是全村人的驕傲。不說敲鑼打鼓祝賀,也會送點東西過來,為的就是沾一點喜氣。
如今就算是考上清華北大,也很難讓人興奮起來,因為在互聯網時代,這一類高考狀元的信息太多了,每天充斥在眼前,而且很多讀大學淪為平民的案例也不少。很多企業也對大學生的期望降低了,所以才會出現貶值現象。
冷門專業數量增多,導致畢業就失業
隨著大學的擴招,學校專業數量也逐漸多了起來,比如醫學院的工商管理專業,不倫不類,畢業都沒地方去找工作。比如文學院的信息管理專業,畢業了也無處安身。雖然是名校,但是專業不咋樣,畢業依然茫然。
學校專業的變化是根據社會需求調整的,比如這幾年的電子商務專業,雖然看上去高大上,其實畢業并不好找工作。做電商的都知道,很少有需要畢業生去做運營,這個崗位都是招聘有經驗的工作人員,而畢業生恰恰相反。
雖然專業看上去高大上,但是找工作很難,比如新媒體運營,學這個專業不一定能找到適合的工作,所以,看上去很熱門的專業,實際很冷門。
大學生雖然廉價了,但是讀大學的成本在逐漸增多。一名大學生能否有社會競爭力,剛開始確實受到大學背景的影響,隨著個人能力的增長,褪去大學的光環,所有的競爭力都是個人能力,與過去無關。
如果大學期間多涉獵課外書,多提高個人能力,就算是普通二本,依然可以逆襲。好的大學可以有一個好的起點,但是誰先到終點,不是大學可以決定的,而是每個人對生活和工作的態度。
好態度好生活,好生活好人生。每一位大學生都應該積極向上,不管什么大學,學好專業課,不掛科,總是一個大學生應該具備的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