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對就業究竟重不重要,一直是社會討論的焦點。對于95后來說,步入職場是匯入社會必不可少的經歷。
但殘酷的現實是,有人在網上投了大量簡歷卻了無音訊,有人面試了幾家公司卻沒能得到一份工作,還有人在校招時,簡歷都被留在現場。
很多非985/211的本科畢業生,都不約而同地談到了“學歷歧視”的問題。2020年的應屆畢業大學生有874萬,其中211約占3.11%,985約1.66%。
那非一本的畢業生,甚至是三本、大專大畢業生就沒有就業機會了嗎?在嚴峻的環境下,他們該何去何從?
學歷歧視
應屆畢業生何毅,最近一直在面試的路上。他的求職范圍不限于外企和互聯網公司,但是求職之路一直不順,留在一線城市的機會非常渺茫。投遞互聯網大廠無果,焦慮的何毅不斷將求職范圍擴大,卻依然沒有等到一個合適的機會。
很多雙非的畢業生表示,互聯網大廠和國企都偏好985/211,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完全不給其他畢業生活路,感覺非常憋屈。
而某外企的HR則表示,這種做法是合理的,任何批次的高校都有優秀的個體,但企業招聘需要效率,招10個人可能有一千份簡歷投遞,不可能一份份去查閱,只能通過學歷做初步篩選。學歷某種程度上能夠代表一個人學習能力和態度,因此學歷篩選是正常的優勝劣汰。
工作經驗都是一張白紙,如果對所有畢業生都一視同仁,這樣對那些努力學習考進985/211的學生不公平。高校的區別不僅是分數的差異,還有能力、資源、氛圍等差異。
更殘酷的是,學歷歧視不僅體現在求職上,還體現在薪資上。根據BOOS直聘的數據,全國薪酬排名前20的大學,基本上都是985/211大學,這些畢業生的月薪能達到8000元以上。
供需失衡
領英發表過一份《第一份工作的趨勢洞察》,95后平均一個工作是7個月就離職,90后是19個月,80后是3年半。對于很多95后來說,小公司發展空間有限,身邊的人都比自己能力差,很難獲得較大進步。
那些覺得自己很優秀的雙非畢業生來說,確實存在求職時糾結的心態,一方面不甘心被學歷這道門檻絆住,另一方面又沒辦法接受小公司里同事都出身不如自己。
BOSS直聘數據顯示,2020春招面向2020年應屆生的崗位比較2019年下降44%,小微企業的應屆生需求同比下降52%,雖然應屆生招聘需求正逐漸恢復,但仍明顯不足。幾乎所有的500強企業HR都告訴你學歷不重要,但是他們校招時只會去985大學。
在招聘場上學歷很重要,要學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調整求職目標,大公司在各個方面確實都比中小企業要好,但如果進不去,也不意味著失敗,選擇那些發展勢頭不錯的企業或許會得到更好的成長機會。比學歷更重要的,是終身學習的能力。
比如95后大專畢業生田陸,曾經想進入互聯網大公司,但看到招聘要求上寫著本科以上學歷,他知道自己不可能進大公司了。成為前端工程師兩年后,田陸累積了一些優秀案例,一個偶然的機會,互聯網大廠的HR看到了他的作品,幾輪面試之后,田陸成為了大廠的編外人員。在工作上表現突出的他,一年后成為了正式員工,相比起符合學歷條件的求職者,田陸只是多了一輪面試考驗。
誰說學歷不重要?95后找工作想進入大廠卻屢碰壁,真相很扎心
在BOSS直聘《2020企業人才需求趨勢調查問卷》中顯示,企業對員工/候選人的學習能力需求明顯更高,在希望提升的素質型能力里,自主學習能力占比46.2%,位列第一。這也意味著,一方面學歷確實決定了很多人第一份工作的選擇范圍;但另一方面,“學歷歧視”的現實依然可以通過之后的學習來彌補。
有學歷更要技能
從2019年開始,職場的競爭和分化就已經很明顯,龐大的畢業生人數會導致雇主對求職者的要求普遍提高。
學歷的差距,勢必會造成人才的分化,對于非雙的畢業生來說,需要認清的前提,就是“學歷歧視”是企業高效的機制。對于普通學歷的95后來說,可以從其他方面來作出自己的職場規劃。
首先,要培養硬實力+軟技能。對求職者而言,除了不斷迭代的崗位硬技術之外,更要主動關注行業所需要的軟技能,提高自身綜合實力。
其次,小公司跟大廠相比,員工更需要全面性,這就能鍛煉一個人的全面能力,包括運營、管理、銷售等等。
第三,除了北上廣深,很多新一線城市的吸引力也在凸顯,像杭州、武漢、東莞、蘇州、長沙等都是畢業生首選的城市目標。對95后來說,一線城市房價高漲,競爭壓力大,新一線城市的生存環境更有性價比。
在當下高速發展的社會,不管怎么選擇,都不會決定人生最后的走向,職場幾十年的生涯,充滿了未知的命運。但有一點,沒有永恒的學歷光環,也沒有穩定的職場路徑,只有持續增強自己的技能,才是立足職場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