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畢業季,所有面臨應屆找工作的學子們,都開啟了奔跑模式,從一場場的招聘中尋找自己的未來,回答著類似的問題,只為博得面試官的青睞。參加的宣講越多,如若沒有拿到offer,就會越發焦慮,在學子們眼中,這一場工作招募的起始或許就是人生選擇與被選擇,最緊張、最密集的時段。可殊不知,每家企業,也開始摩拳擦掌的制定校招計劃,蠢蠢欲動在。去大連的飛機上,聽到后排幾個其他企業的同行在討論校招的事宜,深知企業方也是在校招這個話題上,做足了文章。
如果有機會,請主動“請纓”
去年10月,還沒有爆發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大多招聘機構基本都采用校園宣講會的方式開展招聘。在之前有一次去異地招聘,我做過一次調查,尋求了幾位應聘者,經過簡單的交流;有一位同學自告奮勇的成為了我當地的向導,也因為這次不經意的接觸,她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在沒有去之前,她就問了我關于校招的安排,比如計劃時間、希望得到的支持等,后續她給我發來了大致的安排,包括宣講前一天的場地熟悉,并且幫我約了10多位同學做預先面試,預定好面試場地。在工作中之外,她還給我了一些關于酒店預訂、行程路線的意見。通過這些,讓我感受到這是一位非常注重細節的同學,我很慶幸遇到這樣一位應屆生。在校招的那兩天,我們有了進一步互相認識、互相了解的時間,我也就她提出的一些職場問題與疑惑做了一些回答。
太多的應屆生,只沉溺于如何準備一場面試,而缺少發現一些與面試官近距離溝通的機會,如若可以,建議主動請纓,作為校園向導或者在大三的時候去申請作為招聘季的校園大使,從側面了解不同企業的“味道”,他們所欣賞的候選人特質,面試官的風格,喜歡問的問題,與企業有近距離的溝通契機,保持溝通,這樣會獲取不一樣的企業信息,而且也會讓你從從不同視角來觀察企業。你要知道,所有的細節、表現、態度、行動都會慢慢形成烙印展示于對方面前,而這說不定就會成就一段不錯的職業機會。
請表達出你的忠誠度
去年的招聘季,一個HR朋友去了好幾個城市。每個學校的宣講會他都會早到一個小時,有時候會發現一些學生會早早的來到宣講教室,他們也會有機會攀談一下,一般來說早到一些的同學對于這樣的工作機會,會更認真、更專注一些。所以,對于早一些到來的同學,他就會做一些備注,在溝通中特別留心一下,而這個注腳就是忠誠度。
對于很多企業都有著共通的認知,培養一位員工,企業需要花很多精力、人力、物力甚至很多年的時間,而企業更愿意把這份投資放在對公司真心熱愛、愿意陪伴一起走更遠路的人身上。忠誠度到底源自哪些因素?從面試的態度、投遞的認真、對企業的了解、參加宣講時的狀態都能看出一些端倪。很多應屆生,拿了很多offer,可能是希望證明自己,但這也必定造成了會拒絕很多公司伸出的橄欖枝。
HR朋友跟我提過這樣一件事:一個應屆生在投遞的過程中非常積極,也一直想獲取面試機會,原本面試名額已經滿了,她因為看到這個候選人如此的渴望,想獲取機會,后續破格給了一個面試機會,并給了很多正面的面試建議,最終這位同學如愿拿到了offer。可是過了2周,這個候選人卻用幾個字了了的拒絕這份offer,雖然這樣一件事在校招中屢屢頻見,但是偶爾HR心中也會有這樣的疑問,這樣的學生,如果在將來的某一天再來申請公司崗位,還會給予機會嗎?選擇或被選擇,都是相互的,沒有一份offer是應該作為備胎的,想清楚的投遞,善意的拒絕,同理對方的付出,企業內的工作關系也逃脫不了這樣的善意關系。
請首先明確你的目標
很多應屆生常常以一份簡歷走遍天下,殊不知寫簡歷絕對是一個技術活。在“產品”輸出前,我們需要研究企業用戶的需求,再把自己的相關技能呈現出來,對照崗位的指向性需求,查看自己過去的實習、校園活動、社團活動中的能力能否是否能遷移到這些勝任力中,深邃的挖掘自己過去的成就事件與能力,打磨好你的“產品”,這樣它才能夠為你創造進入下一步的機會。
其實,簡歷只是一個縮影,它背后也反映著求職者是否有明確的目標并為之努力。
在每場校招中,HR們總是能看到一些同學迷茫而空洞的眼神,從走進宣講現場到宣講結束,都透露出一種無所謂的感覺。他們常常會問面前的同學們,為何要參加這場宣講,盡管回答不一,但很多人都不知道為什么要來這樣一場宣講。被同學拖來的、至今沒有拿到offer來碰碰運氣的、沒有目的隨便參加……在職業選擇上如果一直處于迷茫狀態,這是要多好的運氣能選到一份合適自己的崗位呢?
雖然是HR,但他們也申請參加了一些高校的校園招聘會。在現場,他們會觀察同學們的狀態,一般有這樣兩類同學:一類同學身如市集中,兜兜轉轉,隨處問問,很多問題離不開,“企業你能開我多少錢”,“企業你給我的發展路徑是什么”,“你們的行業到底有沒有發展”,索要性的問題居多。而另外一種,就是直沖展臺,進來就找某公司,進來簡歷遞交,明確需要申請的崗位,對崗位的職能問的比較清晰,并與自己所學專業做鏈接性的介紹。哪類同學的求職效果更好不言而明。所以請不要總說自己收不到簡歷,或許你的誠意還不夠,不要說你中意的公司沒給你offer,說不定你的功課沒做好,不要總說別人拿了多少offer,那是你沒看到他為了奮斗目標所做的努力和表現。
自由發問別真自由
一般的線下宣講后,企業都會留出時間給學生們自由提問,如果你能夠提出問出有質量的問題,至少說明了這場宣講沒有白聽,而且很多問題也透露出了你背后的價值觀,會增加面試官對你的好感。我曾經遇到過這樣一個同學,所有的問題都圍繞薪酬、待遇、補貼,培訓費等等,我心里不由得萌生了這樣一個念頭,這位同學你內心對工作的衡量標準就只有錢嗎?還有一個常見問題,就是在宣講會中提到過的內容,或是其他同學已經問及的問題,在提問環節又一次的被搬出來,或許是不理解,要不就是沒有真的好好聽。所以,準備一兩個有質量的問題,定會助力你在這場應聘的表現。現在進行的線上面試也是如此,提出的問題就代表著你對這家企業乃至崗位的認知。
線下宣講會,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是會后的現場面試,建議同學們盡量參加。因為如果是本地企業可能后續還有面對面溝通的機會,但是外地企業回去之后,后續大多會安排視頻或電話面試,這樣的效果遠遠不如面對面,視頻或電話會有網絡或者外部因素造成通話不順暢或沒有辦法看到一些肢體語言,所以盡量把握這一次10-15分鐘的溝通機會。我曾見過很多同學中途放棄,或者在第二天約好的時間臨時爽約,我能夠理解同學有事等不及或者臨時有事,但其實這也是契約精神的一種表現,就如簽了offer、說好了來面試,等待也是一種成本,踏出校門很多不在意的小細節,在HR們眼里都是能積攢人品的。
作為筆者真的很心疼這批不斷奔跑在各場校招會的同學們,特別是2020年這一場疫情或許給同學們帶來更多的負重前行,找工作的路途上又遇到了很多荊棘。雖然我們無法預測各企業會不會減少應屆生的招募,但是這場疫情一定會改變接下去的面試形式或流程,在這樣一個不斷變化的時代,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握好在校招中出現的任何一個契機,以穩健的姿態揚帆在職場的海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