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用今天的職場眼光看,雷鋒也是超級棒的敬業士兵:無論職業規劃、人際關系、團隊協作,他都表現得很出色。你怎么看“雷鋒精神”申遺?你樂意在職場上“學雷鋒”嗎?你的職業成長中,哪些方面受到了雷鋒的影響?
愛上了“活雷鋒”男友
Claudia(秘書)
在一次應酬中認識他,印象不算太好。覺得他很善于拉幫結派、呼朋喚友,是一個適合當官走仕途的人。接觸多了才發現,其實不應該用這兩個貶義詞,因為他是一個真心實意、毫不做作的君子。他會在任何朋友需要的時候,義無反顧地獻出“兩肋”——即使有時后來會因此忽略成了他女友的我。而我,也漸漸從最初的抱怨轉變為欣賞。
第一次和他約會,是一個中午。本在賴床的我,接到他請吃午飯的電話后,像觸電一般從床上躍起,趕緊梳洗打扮。可正要出門時卻傳來“噩耗”——他突然接到領導電話,要開車接送領導去一家牙醫診所看病。我暗罵一聲“馬屁精”,恨恨地掛斷電話。
兩天后,他再次約我吃飯,晚飯前兩小時,又變卦了——這次是因為朋友的老婆查出患了癌癥,他要趕過去看望并出謀劃策、聯系醫生。我雖然郁悶,還是努力做到淡定,畢竟治病救人更要緊。
周末,他又一次約我,又放了我一次鴿子——朋友婚禮預定的攝影師臨時缺席,他要去救場。我心里那個恨呀,眼前好像出現了吳宇森電影的經典橋段:無數只白鴿劃破天際,“嘩啦啦”留下一地鴿毛。
正所謂事不過三,三次嘗試未遂,我暗下決心再也不給他放鴿子的機會,卻最終沒敵過他的深刻道歉。幸好,第四次碰上我的黃道吉日,沒人再需要他幫忙了。
后來我們戀愛了,我才逐漸知道,他真正是個視兄弟如手足的性情中人,為了朋友犧牲時間和金錢完全不在話下。所以,他的手機會在凌晨2時,成為失戀朋友的傾訴熱線;他會把私家車借給別人,然后再想辦法找其他人借車用;他會在每天下班后,洗干凈辦公室同事的茶杯和煙灰缸才離開;他會從被窩里爬起來趕去酒吧,幫身在外地的朋友照顧因為鬧別扭而獨自買醉的女友。
當然,除了這些讓我驚奇的事情,生活中平淡的小細節就更多了,比如,幫酒量差的同事代酒;旅行時幫女同伴背包撐傘;午休時趕回家取一件同事要借用的物品;幫朋友找關系買打折商品,而且還在損壞后親自開車送往店里維修……
坦白說,小女子如我,一開始也很不能習慣他忙碌得沒空陪我。不過,后來我漸漸明白,掏心掏肺的助人為樂,是他的生活態度。而他的付出確實也有所回報。
他發起的事情,總能讓兄弟們一呼百應;每周會有三四個晚上,接到朋友和同事請吃飯請夜宵請喝茶的電話;領導都很欣賞他的性格脾氣,外出辦事喜歡帶著他,遇到什么好事首先想到他,即使偶爾犯錯,也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總之,他這兩年在職場上進步飛速,絕對與他的古道熱腸息息相關。
我漸漸開始理解并欣賞他,暗暗也在反思,我是不是也得改變自己的內向性格,更加主動地去發現別人的需要,對周圍的每個人更加熱心腸才對。這也算是我們戀愛的一大成果吧。誰說雷鋒精神過時了?我就愛上了一個“活雷鋒”,并且打算向他學習!呵呵。
別把“雷鋒精神”當老照片
金桂(人力資源主管)
“雷鋒精神”真的要到申遺的份兒上了嗎?我看未必。它不該被當作文化遺產保護,而是應賦予新的時代內容,繼續生根開花。
“雷鋒精神”的精髓是什么?用最簡單的話說,就是當好人,做好事;體現在職場上,就是要愛崗敬業。
現在不少80后、90后也許不知雷鋒是何人,但并不等于他們不接受和理解“雷鋒精神”。
去年,因母親生病,家里雇過一個保姆,19歲。剛來時我就告訴她,老人的外衣、內衣歸她洗,內褲、襪子由我們來洗,因為那些物件實在不好意思麻煩她。可是,我每次想洗襪子時總是找不著,明明老太太剛脫下,一轉眼就沒了。問保姆,她不好意思地說:“阿姨,這些就應該由我來洗,我拿著這份錢呢。”以后,老太太一換衣服,她就先藏好內褲和襪子。
還有一個鄰居家的保姆,照看的是老年癡呆患者。這個老太太,聽說要出去遛彎,反穿著衣服就往外跑。保姆一把拉住她說:“不穿好衣服,我就不陪你出去。你老穿成這樣出門,人家不笑話你,笑話我這個保姆不咋的。”所以,每次出門,她都把老太太收拾得整整齊齊。這個保姆今年才25歲,她的職業道德沒話說。雖然未必知道雷鋒的事跡,但做法和“雷鋒精神”一脈相承。
我的女上司30多歲,是一個時尚人士。有一次,她接電話,示意我遞張紙。我趕快撕了一張公文紙給她,沒想到,她不要,指了指旁邊的廢紙。接過廢紙之后,她記下一個電話號碼。而后對我說:“記一個電話,就用一整張紙,太浪費了,你這里有的是廢紙,留起來,當便條用。”說完扭著小腰走了。從此以后,我在單位處處留心,改變了大手大腳的習慣,我的下屬受我影響,也很注意節約辦公用品——雷鋒不是說過“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嗎?生活富裕了,艱苦奮斗的傳統精神不能丟。
我以為,我們看雷鋒精神,應該和懷舊情緒嚴格地分開。懷舊,是單純地對著老照片發呆,它不允許老照片有一點點走樣。而“雷鋒精神”的傳承,需要與時俱進。
洋老總是雷鋒的“粉絲”
慈溪人(IT高級經理)
對我們這些“60后”的老員工來說,“雷鋒精神”是自己的青春記憶,伴隨著我們整個青少年時期——那時,年年爭做學雷鋒的標兵是我們的崇高愿望,其榮耀和自豪感,一點也不比如今的“奧數尖子”和“哈佛學子”差。
經歷摸爬滾打,如今的我已經是外企高級主管。令我意外的是,我那做事十分刻板和頂真的德國老總Alex,居然也是雷鋒的“粉絲”。記得初次到老板辦公室面試,洋老總Alex的辦公桌上,除了中德兩面小國旗外,還醒目地端放著一尊雷鋒的石雕像,讓我納悶了半天。
后來,Alex的秘書告訴我,老板早年曾在柏林和北京主攻漢學,出于對中國文化的熱愛,主動要求到中國工作。而他對公司的企業文化也徹底“入鄉隨俗”——在Alex提議下,學雷鋒的內容編進了人人必須會唱的“廠歌”;每年的3月5日成了年度表彰先進員工“法定”的日子,榮譽員工被尊稱為“學雷鋒標兵”;那天,新員工要面對著雷鋒的坐像,舉行入職宣誓。
春夏秋冬,Alex在我們公司一呆近十年,“雷鋒精神”也在我們這個外資企業扎了根。在企業遭遇困境時,管理層用雷鋒的精神鼓舞廣大員工的斗志;班組協作出現不應有的狀況時,Alex的口頭禪便是:“為什么不好好學習雷鋒”;在抗擊SARS的戰役中,我們曾組織過“雷鋒愛心小分隊”;在汶川大地震的志愿者行列中,一些寄往重災區的捐款者的抬頭,被匿名寫成了“學雷鋒的普通人”。
我喜歡我們的公司,喜歡可愛的洋老總,喜歡信奉“愛廠如家”的同事!
“雷鋒”式員工誰不喜歡
葉花果(廣州編輯)
朋友小乙是某公司銷售代表,她在聊天時向我抱怨,老板總是把一些瑣事,比如說復印會議資料、粘信封、領辦公用品交給她做。那些都是額外的工作,應該是文員的事。
我勸她:只要有時間,不如發揚一下“雷鋒”精神,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學會做點分外事。
“雷鋒精神”,不僅僅是好人好事的代名詞,他的專業精神、進取精神和團隊精神,都很受推崇。
據了解,在美國、日本等一些國家,中國的“雷鋒精神”也不再受意識形態局限,被人家吸收和運用到企業管理和企業文化中。松下電器的企業文化就包括:“雷鋒精神與上帝共存”;而日本原田工業株式會社連續十年來號召員工發揚雷鋒精神,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學雷鋒制度,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在美國的書店里,還專門有雷鋒的傳記。
現代企業尤其是歐美企業,在選拔核心員工和高潛力員工時,很看重員工的“德”——因為能力是可以培訓和提高的。在跨國企業中,對員工品德的基本要求,包括正直、尊重他人和勇于承擔責任。擁有這樣素質的人才,發展空間會更大。當然前提是——這個企業有公正、有效的評價體系和員工發展體系。
——“對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溫暖”。善待他人、善于合作,這種人天生就是職場人際關系的粘合劑;——“對待工作像夏天般火熱”。這種主人翁責任感的工作態度和一種主動積極的心態,哪個老板會不喜歡?
——“對待個人主義要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對待敵人要像嚴冬一樣殘酷無情”。在工作中一心為公,不貪不占,對破壞公司利益的行為決不手軟……這樣的人才,才是公司愿意花精力培養的。
“雷鋒”式員工,到哪里都會受歡迎。